11月18日上午8:30,西安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系列学术活动“日语·韩语语言学研讨会”于我院远程教育实验室实验楼C区204室隆重举行。西安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6月,主要由我院及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有关专家组成,开展以中、日、韩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域语言、文化、文学、国情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次学术活动的展开旨在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推进学术成果利用,努力将东北亚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具有专业优势和重要影响的研究中心。开幕式由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院长陈曦副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院长毋育新、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孙金秋、图书馆馆长高建斌先后致辞。毋育新院长首先介绍了东北亚研究中心成立的过程,从初期的不易到成功获批教育部2017年度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的坎坷历程,并对东北亚研究中心的未来做了美好的展望。孙金秋副院长在致辞中承诺东方语言文学学院将认真准备,积极开展,为下一次“日语·韩语语言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尽心尽力。高建斌馆长在发言中指出,东北亚研究中心从成立之初的经费有限到如今成功获批600万研究经费的转变,进一步肯定了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和科研质量的高水平,高水准。
开幕式结束后,“日语·韩语语言学研讨会”正式开始。出席论坛的嘉宾有西北大学王维坤教授,毋育新教授,孙金秋副教授,以及来自日文学院、东语学院的相关师生代表。三位专家教授学术渊博,侃侃而谈,从不同的方面介绍和称述了自己最近的研究成果,将经验技巧一同分享给在座的所有老师和同学。除了学术交流以外,三位专家还对东北亚研究中心的未来做了合理的展望,他们表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会更多的聚办类似的日语·韩语语言研讨会,以促进研究中心更加常足与长远的发展。
在研究发表会环节中,老师们为大家带来了五场精彩的发表,分别为:毋育新教授的“基于BTSJ语料库的汉日对比研究”,孙金秋副教授的“类型学视角下的汉韩数量短语语序历时比较”,陈建明副教授的“汉语程度副词更,更加,越发的差异”,曹捷平老师的“现代日语句末时态混用现象解析”,老师们的详细讲解使得大家受益匪浅,张琰龙老师的“着眼于日语拍感觉习得促音发音训练”。
午餐会结束后,全体人员再次到达会场。在由日文学院张蠡副教授、东语学院刘同清老师的共同主持下,下午的研究发表会于13时正式开始。首先由日文学院研究生曾琴同学带来第六场“日汉空间指示词的主观性对比研究”发表,她为大家对日汉空间指示词的用法及自己的研究方法做了详细的讲述,发表结束后,毋育新教授、陈建明副教授对其发表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希望在座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发表研究,提升个人学习能力。
张蠡副教授带来第七场“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多义复合动词词义扩张过程研究——“以「~む」复合动词为中心”的发表。张蠡副教授还就复合动词的扩张过程与现场多位老师和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现场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随后是东语学院孙磊老师带来的第八场“现代韩国语非句式复合词造词法与新词形成”的发表。孙老师选用多种文献资料及生动形象的举例促进大家对造词法和新词形成的理解;毋育新教授、陈建明副教授等也提出了自己在听取发表中所想到的问题,孙磊老师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回答,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短暂的茶歇过后,发表继续。刘同清老师带来第九场“从韩国报刊语言看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发表。此次发表内容分为研究的必要性和先行研究、研究方法与范围、韩国报刊语言的特点、韩国的报刊语言体现的中国人形象和总结五大版块,老师的精彩发表引发了在座人员对如何树立好我们中国人在外国的形象的讨论,现场人员参与度极高。
接着,东语学院研究生朱龙同学为我们带来了第十场“韩汉音位系统中破裂音的差异性对比”的发表。他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研究,并与在座老师交流谈论,他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阐述和说明,引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最后一场发表“通过计量分析研究村上春树——超脱小说与承担小说的差异”由日文学院研究生柴佳同学带来。她向大家介绍了计量分析的语言研究方法和超脱到承脱之间的转变过程,整个发表有例有据,让人印象深刻。
此次研究会的全部发表在充满学术文化的魅力中结束。现场专家教授随后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们指出,通过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开展,日语及韩语语言学专业的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语言学习奥秘并提出自己的语言问题研究方法,会让广大学习者从中受益,进而提高我校学生的整体水平。
本次“日语·韩语语言学研讨会”的成功举行,对促进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动力形成助力,同时也为我校不断提高研究质量、推进学术成果利用产生了积极作用,希望未来会有更多师生参与到相关学术研讨会中,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发表,不断丰富我校语言文化学习的环境,进而提升语言学的学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