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尹文礼,西安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2000级校友,现任日本理研计器株式会社中国区总经理。
2000年进入西外日语系学习,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并公派至日本福井大学深造。2004年毕业后先后任职于威海市政府、日本纸张纸浆商事会社 ,2006年赴日就职于日本煤炭能源中心,长期从事中日能源与产业安全领域的合作项目。后加入日本理研计器株式会社,现任该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一职。致力于推动中日产业安全技术交流与发展。
值此西外日文学院五十周年之际,感恩母校培养,祝愿学院再创辉煌,也期待与更多校友携手,为中日交流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时光如流,岁月成碑。转眼间,距离我踏入西安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已过去二十余载。站在人生的中途回望,那些在长安校区求学的日子,那些在异国他乡奋斗的岁月,那些在职场中披荆斩棘的历程,无不镌刻着西外赋予我的精神底色。
一、西外:语言与人格的双重塑造
2000年,我初入西外,彼时的日语系虽规模不大,却学风严谨,师长们治学一丝不苟,待人却温暖如春。在这里,语言学习不仅仅是语法与词汇的堆砌,更是思维方式的锤炼。我的导师曾告诫我们:“学日语,不是学怎么‘说日本话’,而是学怎么‘像日本人一样思考’。”这句话影响了我至今的职业生涯。四年间,我经历了从死记硬背到融会贯通的蜕变,从机械翻译到文化理解的跃升。大三那年,我有幸获得国家奖学金,并作为公派留学生赴日本福井大学深造。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语言能力,不是“会说”,而是“能懂”——懂对方的逻辑,懂背后的文化,甚至懂那些未曾言明的潜台词。
二、职场:从语言到产业的跨越
毕业后,我并未直接进入日企,而是选择在政府部门从事对日交流工作。这段经历让我明白,语言只是桥梁,真正的价值在于你能用这座桥连接什么。后来,我转入日本商社,再进入日本经济产业省下属机构,最终成为理研计器中国区负责人。每一次转型,都得益于西外赋予我的两大能力——语言的精准运用能力和跨文化的适应力能力。在参与中日能源合作项目时,我曾遇到一个典型案例:日方坚持“流程至上”,中方更看重“结果导向”。双方争执不下时,我提出的折中方案既保留了日方的严谨性,又兼顾了中方的灵活性。这不是翻译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基于对两国商业文化的深度理解。
三、AI时代,语言学习者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AI翻译已能实现近乎实时的语言转换,许多人开始质疑:“学外语还有意义吗?”我的答案是:语言的价值,从来不在“转换”,而在“洞察”。
日语中有个词叫“空気を読む”(阅读空气),意指察言观色的能力。这种能力,AI永远无法替代。在商务谈判中,一句“検討します”(我们会考虑)可能是委婉的拒绝;在技术合作中,日方的“もう少し工夫が必要”(还需要再改进)往往意味着根本性的调整。这些微妙的表达,不是算法能解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文化浸润和思维训练。
未来的世界,语言学习者真正的竞争力,在于能否成为“文化的解码者”和“价值的整合者”。
四、寄语:愿你们成为“带着钥匙的人”
五十年来,西外日文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他们活跃在外交、商贸、学术、传媒等各个领域。而我相信,未来的你们,会有更广阔的舞台。 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希望你们不仅掌握语言,更掌握“钥匙”——用它打开不同的认知之门,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最终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值此五十周年院庆之际,谨以最深的感恩,致敬母校和恩师们的栽培;以最真挚的祝福,期待日文学院再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