オタク (御宅族)文化是日本现代社会中极具特色的亚文化现象,这一文化也以 “宅男”“宅女” 的形式在中国广泛传播。 尽管中日两国对这一群体的称呼和社会认知存在差异,但其核心精神 ——对特定领域的深度热爱与钻研—— 却是共通的。 为深入探讨这一文化现象、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于2025 年 5 月 20 日 10:00-12:00,在SD308 教室开展了以 “日中オタク考” 为主题的实践课程。 本次活动作为实践周的重要环节,由 中嶋英介 老师主持,学院本科生全年级共百余名同学踊跃参与 。
首先,中嶋老师通过 PPT 文字展示与讲解,介绍了中日两国对于 “宅男”“宅女” 的定义,让我们充分了解到在中日两国,怎样的群体才会被称为 “宅男”“宅女”。这些称谓最初带有明显的偏见色彩,是用来指代那些过度沉迷于动漫、游戏等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化,并且长期待在家里不外出的人群。
随后,中嶋老师讲述了在日本因种种事件而发生语义演变的“オタク”一词。
1983 年,“オタク” 一词诞生,初期仅作为部分人的隐晦用语。然而,当少女连续诱拐杀人案件的犯罪者被曝光曾有被视作 “宅男” 的经历后,“オタク” 一词便演变为带有贬义色彩的蔑称,整个群体也随之被贴上 “怪人” 标签,陷入被异样眼光审视的境地。
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情况才逐渐改善。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对 “宅男” 群体的认知逐渐改变,“オタク” 一词也衍生出更广泛的用法:“ラオタ”指喜欢拉面的人群,“釣りオタク”指热衷钓鱼的人群,鉄オタ(鉄道マニア)则指痴迷铁路和火车的人群…… 这个词从最初的蔑称,转变为对 “沉迷于某种事物的人群” 的统称。
最后,中嶋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日本宅文化在现代日本的双面性表现:一方面,“ オタク 文化”成为日本软实力的象征,典型体现在动漫、游戏产业的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公共场合的 オタク 行为(如 Cosplay )仍可能引发争议,例如大阪万博会场出现的相关批评声音。
在课程的结尾,中嶋老师细致解答了学生们的疑问,充分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日本文化的认知。
本次课程中,通过中嶋老师的讲解,同学们认识到 “オタク文化” 是中日两国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两国在定义和社会认知上存在差异,但其核心——对兴趣的热爱与坚持——是共通的。通过了解两国 “オタク文化” 的异同,不仅能更深入地认识现代社会的多样性,也能真切感受到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