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我院2005班学生在徐靖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语言学研究方法演习”课程。本次实训课程以小组形式进行,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汇报发表了研读语言学论文、学习研究方法的收获和成果。
在为期两周深入解读认知语言学论文的基础上,同学们分工协作,从论文的贡献、不足和课题前瞻三个方面,学习了批判继承的方法论。在实战中锻炼了查找文献、厘清核心概念、有理据的质疑与答辩的能力,完成了第一次科研实践的洗礼。
在小组讨论和汇报发表过程中,随着对课题深度广度的拓展,同学们的思维一次次被高质量的文献带领牵引至语言学美妙的思想沃野。经典先行研究理论为大家揭示了语言作为思想载体、工具和研究对象的多维角色,相关前沿文献指出了语言发展与研究在AI时代前行的潜力和张力。这些科学思辨不仅是语言学大咖们跨越时空分享给青年学子的精神食粮,更让年轻一代深切感受到了负载和推动科研前行的历史使命。语言学研究方法实践课结束了,然而,对课题的思考、高效方法论的锻造才刚刚开始。科研的启迪与萌芽,在这个盛夏、在民族复兴的号角中孕育着令人鼓舞的希望……。
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兴奋地描述着实践的收获与快乐:两周时间既漫长又短暂。千锤百炼中我们跨越重重山脉的阻隔,终于迎来黎明的曙光。抬起头来,却发现那曾经的漫漫长夜变得短暂而快乐。一篇论文、两周时间、十多位同学合作,一次让人收获满满的实践活动就这样组成。作为小组负责人的我因为参加了整体发表的所有环节,尤其感受良多。内容的制作与交流阶段,我感到自己成了偏执狂,大家发表用的课件改了又改,同学们写出来的质疑、查找的资料反复确认,我们勉强建立一个框架却又需要巨大的论文阅读量使之不仅作为灵与骨而出现,我们急切地需要血与肉。在一晚晚焦头烂额与接连不断的信息轰炸之后,我们组终于是锤炼出了可以让我们满意的发表材料。
合作与探究的过程是辛苦的,同学们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这时常令我感到心急又毫无方向,但晕头转向的我其实在当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改变正在快速发生,同学们每一次讨论时所展现出的对于问题的见解一天天深刻,很多同学对于学术的了解从不知知网为何物到可以做到多篇论文综合引用,学术的大门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眼前。我想我们是真正地完成了一次迷你的科研活动,同时我们也完成了一次属于我们自己的“奥德赛”之旅。
人类的科学世界在我此前的想象中是一片星空,足以闪耀而得名的都是一颗颗人类中巨大的恒星,我们环绕着他们旋转。而这次活动之后,我更愿意将科学的世界形容为一片莽原,无数生灵奔踏于上,寿命尽时即为土灰,可即使是土灰,也垫在了后来人脚下,让他们离星空更近一寸。老师们、前辈们、我们,都在宏大的进程中前进着、学习着、欣赏着迈向真理,我们都越发坚强,并且时刻准备着在涌来的浪潮中搏斗。
这次活动对于我们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它带我们见识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论,它让我们第一次触碰到了理论研究,它带给我十足的感动与使命感,作为一年级大学生的我其实并不缺位于任何真理的运行过程,我也本就该将目光投向它们--追寻真理与知识的道路从来都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