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国别和区域研究”主题学术研讨会于我校长安校区成功举办。我校科研处处长杨晓钟、图书馆馆长高建斌、国际处副处长景楠、研究生院副院长申海以及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马少辉、副院长葛睿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我校国际关系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及我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会并发表研究成果。开幕式由我院副院长陈曦主持。
嘉宾分别在致辞中强调,中心要注意避免研究与同类机构同质化,要突出为国家和地方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服务的定位,要结合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融合的学校发展思路,抓住研究生培养改革工作的机遇及相关政策,做好研究队伍的人才培养工作,并建议中心结合陕西省的侨联工作实际,把“侨”的研究作为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院党委书记马少辉对各位领导对中心的殷切期望及出谋划策表示诚挚感谢。中心秘书长王辉副教授主持国别和区域研究主题论坛。
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杰副教授,阿拉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李茜副教授以及我院副院长陈曦副教授分别做精彩报告。
张杰副教授结合东北亚地区国家关系的研究案例,就国际关系研究的分类、方法、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强调外语能力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优势,肯定了中心国别和区域研究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广泛合作前景。
李茜副教授则结合自身的研究及教学经历,分享了她作为一名高校外语教师克服困难和专业局限,成功向国家社会文化研究转型的励志故事,并客观分析了从恒久问题研究向热点问题研究等转变过程中的不适应和克服这些不适应的方法。
陈曦副教授分享了她暑假以来组建和带领“日本与中东关系研究”团队,尝试开拓崭新研究领域,并在短时间内取得可喜成果的具体做法。三位老师的主题分享及对话,回答了何谓国别和区域研究、与传统的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区别、外语教师向国别和区域研究转型的现实可行性及如何应对转型中的困难、团队研究在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等问题,令与会者受益匪浅,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随后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分科研讨会上,“日本与中东关系”团队成员共5位教师和研究生分别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王琰副教授结合“从与日本合作关系看沙特阿拉伯投资的经济改革”的论文分享了其写作过程中的心得,颇有启发 意义。
江涛老师则从大量搜集先行研究到凝练选题等写作过程做了精彩的报告,他的“日本对中东地区ODA政策决策与实施的动因解析”的论文与王琰老师的论文均已被期刊采用。
研究生白雪、杨晨子、王婷等人的成果发表也让人感受到在向区域与国别研究转型中的心路历程,她们在团队合作中科学研究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下午,主题学术研讨会语言学分会场和文学分会场的讨论两组同步进行,热度丝毫未减。语言学分会场方面,曹捷平老师的《日语非过去时态的语篇功能》,杨晶晶老师的《战后日本敬语政策的对比研究》、李瑶的《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敬语使用意识调查》、王奇的《关于日语学习者交际过程中礼貌语言使用的研究》、张琰龙老师的《日语水平差异对听觉加工影响的EPR研究》,以及魏海迪的《认知视域下中日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陈彬彬的《从日本“言文一致”和哈萨克斯坦“去俄罗斯化”看语言民族主义》、苗瑾田的《汉日AB式反义复合词对比研究》,显示了与会者在语言研究方法、研究题目、研究视野的多元化格局。现场问答互动十分热烈。
文学分会场中,孙逊教授结合古代中日音韵对《魏志·倭人传》中的日本官名译词进行了缜密考证和辨析,就相关悬而未决的解释提出新颖而有力的见解。王辉副教授的《日本灵异记》中卷第四十一缘的考察对学界的前沿研究结论提出了商榷,并利用发现的新材料尝试对文本进行重释。刘苗苗老师围绕仓桥由美子《月都》与《长生殿》进行文本比较,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与作家的影响关系。崔炎的《<沉默>背后——远藤周作的宗教观》、韩少林的《失去女人的男人的孤独》在文本分析上不乏出彩之处。王琴的《<十二月八日>与太宰治的战争观》通过对比同时代作家的有关文本,解读《十二月八日》文本,揭示了作家太宰治面对战争时的内心曲折。李红霞的《试论<源氏物语>当中的佛教“方便”思想》对佛教的方便思想及《源氏物语》文本的把握准确,观点允当,令人印象深刻。李笑的《论中国西域题材日本文学对中国西域旅游业的推广》尝试在文学与旅游之间构建相关性。
在研讨会的最后,王辉副教授、曹捷平老师分别对两个会场的研究发表进行了点评和概括。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闭幕。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学术氛围,为研究工作注入了新动力,提示了研究转型的新可能。参会的师生同台发表研究,互相交流观点,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我们高兴地看到,东北亚中心的研究正在以其更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姿态逐渐凝聚其影响力。今后,东北亚中心将继续秉承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强国别和区域研究,通过不断的学术创新,为培养满足国家重大政策研究需求的“国别通、领域通、区域通”人才贡献力量,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提供智库支持,为推动我校、我院科研工作发展而不断努力。